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大会发言 > 大会发言
大会发言
关于安置房小区周围配套问题的调研和思考
发布日期:2018-02-26 字号:[ ]

关于安置房小区周围配套问题的调研和思考

民进龙湾基层委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温州东部城市发展中心,龙湾区已经步入了全面城市化的高速路。近年随着我区城中村改造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离开耕作土地,集体“上楼”,搬进了安置楼群,形成了众多保障性“安置房小区”。然而,政府的关注点多限于将农村人口安置下来,让他们“上楼”,而对如何根据安置房居民特征促进安置房小区的建设发展,并为其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以增进居民社会福社的问题关注较少。政府自上而下的统揽式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无法满足安置房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真实了解安置房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度和满意度,民进龙湾基层委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部门了解等方面对龙湾区已投入使用的安置房小区进行调查,我们了解到安置房小区配套问题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服务力不从心

    一是“大拆大整”与“大建大美”对比鲜明。通过调查了解到:龙湾区在2015年度完成永中街道朱垟村、蒲州街道下埠村、瑶溪街道底岭下村3个村的整村改造签约任务,涉及征迁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16年完成城中村改造签约6000余户、旧房拆除6800多户;2017年完成“海滨、永兴、永中、状元、蒲州”等街道包括“上湾村、下湾村、王宅村”等24个村的城中村改造协议签定和旧房拆除计划,拆除13285户,拆除面积达到289.58万平方米,成效非常显著。而通过相关部门了解到安置房的建设情况:截至目前(2017.9),龙湾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已交付使用20个,共4666套,总建筑面积77.25万平方米。目前在建的安置房项目28个,共14012套,总建筑面积约250.21万平方米,2018年计划开工安置房建设项目12个,计划套数17113套。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安置房建设周期长、速度慢跟雷霆拆除的速度反差很大,已经交付使用的4666套住房远远满足不了2016年拆迁户的需求,更别说2017年拆迁户的问题解决。雷霆拆除与建设缓慢、周期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是安置房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完善的小区配套设施对于提升市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安置房小区的管理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部分安置房小区在当初建设的时候存在着边规划、边建设、边入住的情况,于是导致在安置房居民入住后便发现日常生活不便利。从社区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来看,便民类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针对特定人群的社区服务类设施严重不足。本次调研选取的安置房小区中,超市、水电维修等方面的便民设施相对来说都配备齐全,但是针对老年人及青少年的服务设施几乎没有。安置房小区老年人较多,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及卫生服务配套设施的缺乏必定导致社区内与老年人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开展困难。

(二)居民满意度不高,配套数量不足

一是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满意度不高。居民满意度作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依据,体现着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水平高低。调查数据显示,从居民对小区周边配套公共设施整体情况满意度测评情况来看,对设施的满意度不足20%(见上表:比较满意33人,非常满意8),一般的72人占35.64,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合计92人,占45.54,三项合计不满意率超80%

                                 二是配套设施不满意的原因调查。 

在不满意的原因调查中,认为“数量不足、配套不完善”的76人,占37.62%;认为“规模小、功能不足”72人,占35.64%;认为“设施管理、服务水平低”70人,占34.65%;认为“距离远,使用不方便”59人,占29.21。可见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与种类上;其次是布局,小区配备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规模小、管理不到位无法正常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而距离远导致了居民使用上的不便利。 

(三)住区建设功能单一,缺乏社区归属感     

 随着拆迁安置小区建设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被拆迁居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家”,但他们往往找寻不到“家园”的感觉,原因在于住区的规划建设缺乏社区依存感与社区归属感 。社会学家认为,社区依存感通常产生于社区环境对各类居民切身利益和多种生活需求的满足。社区归属感是居民在各种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社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和融入意识。

     目前,拆迁安置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本处于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阶段,对于提高居民劳动技能的教育设施、提高居民素质的文化娱乐设施、保障居住健康的医疗设施等考虑不足,而对于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需求更是无暇顾及。拆迁安置小区在环境设计中热衷于形式化的公共空间建设,通常在小区中心、组团入口布置中心绿地,安置房小区几乎没有设置凉亭、座椅等最基础的设施,而对于日常生活中利用率最高、 真正能加强邻里交往的宅间绿地的配套设施则缺乏必要的考虑与设计,最多只是沿建筑墙角种植少量草皮。功能单一的住区建设使得被征用土地的由“乡下人”变成“城里人”的农民缺乏归属感。

   (四)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降低满意度

    居民满意是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最重要的目标。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备率和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需求度来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与社区居民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调查显示,当前安置房小区居民对基础教育设施和医疗卫生设施比较满意,而对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其他内容满意度一般。尤其是在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方面存在着供不应求的问题。而当前安置房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都呈需求状态,社区居民对设施的需求度与满意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一般的主要原因是社区居民的设施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造成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针对安置房小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完善安置房小区服务设施建设也必然需要因时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贯彻统一标准,实行配套与安置同步

一是安置房配套服务设施的建筑标准要与商品房统一。关于小区配套商业设施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明确要求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地方政府应出资购买一部分商业用房,用于支持社区菜店、菜市场、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便利店、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居民生活必备的商业网点建设。严格社区商业网点用途监管,不得随意改变必备商业网点的用途和性质,拆迁改建时应保证其基本服务功能不缺失。”通过实地走访永中街道五个安置房小区,小区内有看到些绿化,只有一个小区建有路旁座椅,但了解是居民自己出钱集资建造的。调研的安置房小区都达不到文件规定的要求;二是安置房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要与安置房建设同步。《温州市城市社区暨规划管理单元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规定(试行)》1.4明确规定“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从调查来看,目前的安置房小区的配套服务设施有规划,但是基本安排在第三期建设,没有跟安置房建设同步起来,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第二,转变供给观念,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率

地方政府作为安置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主体,应当充分认识到公共服务设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明确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此地方政府需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树立真正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居民真正的需求出发,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既符合国家和社会要求,又有适合安置房社区发展的供给政策和实施方案,以提供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公共服务设施。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投入,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提高各级政府财政对安置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整体投入比例,另一方面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应当明确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财政预算占总预算的比例,合理有序地投放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并根据经济增长幅度增加对相应类型设施的投入。

    第三,照顾不同层次需求,增强社区归属感。

一要明确需求层次差异化,尽可能照顾到安置房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安置房社区属于保障性社区的一种,社区居民具有社会地位、收入相对较低的特点,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应当更加关注其低层次需求,如生存需要、安全的需要,针对其特点配备相应数量和种类的如超市、商店。社区医院、门诊、药房、警务室、治安亭等服务设施。而对于其他社会地方、收入较高的社区居民,其社交、受尊重的意愿会更加突出,会更注重与其他社区居民的交流以及对自己的价值观的认可度,因此需要配备能够促进他们交流的场所和设施,完善意见采纳反映渠道。二要充分考虑住区内不同居民交往方式的差别,创造多样化、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在交往空间的设计上,应提供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的多层次空间,把“观赏空间”与“交流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绿地内设置简单的游戏场地供儿童玩耍,与此同时,在铺地旁边设置座椅,供成年人休息和看管小孩。三要充分考虑针对不同年龄群体与特殊居民群体的服务需求和迫切程度,逐步建设并完善相关的服务设施。对于大部分安置户而言,拆迁安置属于被动行为,拆迁安置之后的生活幸福感受到社区服务的影响较大。因此,完善安置社区的社区服务设施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条件。安置小区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需求。例如,小区内适合小孩的如滑滑梯之类的活动场所;适合中青年的如篮球场、乒乓球桌等简单的体育设施,还应照顾到特殊居民包括孕妇、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居民的特殊要素,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改善一些设计上不利于安置房社区特殊居民使用设施,适当增加托儿所、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服务中心、无障碍设施等服务设施的殊设。同时在满足物质空间设计基础上,还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满足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促进居民之间接触、沟通和交往,增进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第四,整合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化主体参与平台

一要完善政府职能,突出主体地位。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供给活动中的定位,合理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通过采取直接供给、授权委托等方式统筹好设施的供给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严格把关,监督各参与供给主体的行为是否符合公众利益,扮演好“仲裁者”的角色,使整个供给过程有序进行; 二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首先应当推动社区职能回归本位,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自治作用,正确处理社区与政府、社会组织、物管公司等相关组织的关系,为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搭建平台,促进社区服务水平社会化、专业化。从社区建设的角度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作为社区服务的载体,是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加强社区建设,对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三要鼓励企业参与,协助设施供给。采用委托、授权、补贴等方式来刺激企业的积极性,减轻自身负担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协助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四要提高居民参与意识,鼓励社区自助。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供给的平台中来,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建议,并最终检验供给的效果。这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鼓励居民为公共服务设施献言献策,另一方面提倡社区自助,即社区居民自愿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居民自己开设商店、服务机构,自发捐赠图书、设施等行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