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 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
黄成槐
发布日期:2016-12-20 字号:[ ]

创最大的“绿色”混凝土产业

          ——记第四届温州市龙湾区政协委员 黄成槐

灵敏嗅觉占得先机

  “找我这里并不难,只要跟着水泥车就是了。”黄成槐说。

  车一入瑶溪镇,果然是一辆接着一辆的水泥车来回奔忙。这些车身上标有“中港”字样的车子成了我们的“向导”,找到了温州中港混凝土有限公司。

  120辆混凝土运输车,两台240搅拌机,三个生产点,25%-30%的市场份额,几乎参与温州所有大型的基建项目,这些都显示了中港的实力。中港公司会议室,靠东面的墙上挂满了“温州百强企业”、“龙湾十强企业”等牌子。其中,区政府颁发的2012纳税大户的牌子非常显眼,该年“中港”纳税达到1500万。身为“中港”董事长的黄成槐很有把握地预计2013年产值将突破5个亿,税收突破2000万。

  近两年,因为本地金融风波影响,温州经济整体低迷。但中港却逆势而上,秘诀何在?有人说温州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中港赶上了好时机。但黄成槐从不是个坐等机会的人,凭借独特的商业嗅觉,他总能占得先机。

  黄成槐一开始在龙湾做的是建材生意。2009年,温州市区开始禁止混凝土现场搅拌,他立即预感到了这种变化蕴藏的商机,迅速筹备混凝土产业。果然,这项禁令很快波及龙湾区,此时的他早已顺利完成角色转换。

  2010、2011年期间,国家宏观调控银根缩紧,借贷潮在温州泛起,并逐渐失控,社会利率高得离谱。四处缺钱的境况下,中港却有5000万的银行贷款额度闲置。投入社会,赚取高利率,这是多大的诱惑呀?黄成槐不为所动,他理性地预判到了结局,当“老高”们资金链断裂出现“跑路潮”,中港没有陷入其中,而是强大实业稳步提升。

  黄成槐一度试水房地产,虽然项目也比较成功,但他认为自己并不是赢家,他说,如果不是这次分心,中港应该做得更大了。现在,把温州中港混凝土有限公司做成并一直稳坐行业老大,这已经是黄成槐心里不可撼动的方向。

环保节约升级行业

  随着占地20亩的新厂房的落成,“中港”又在酝酿一次新的变化。

  混凝土生产并没有多大的科技含量,决定其质量的,首先是真材实料,其次是各种基料的来源。做建材生意出身的黄成槐对基料的要求非常高,为了来自山东的优质水泥,不惜车船辗转运过来。建筑材料是责任终身制。用黄成槐的话说:建筑是百年大计。

如果说,注重质量和诚信经营,让“中港”攒下这么殷实的基础的话,如今让中港能在行业竖起新标杆的则是环保。按照黄成槐的观点,混凝土行业目前无法转型,但可以升级。中港的理念和行动,都走在了前面。

  中港的新厂房30多米高,一直以来露天作业的混凝土产业,在这里实现了工厂化封闭生产,混凝土生产的扬尘问题得到解决。水泥污水和混凝土废料是另一个环保问题,新厂房建设了泥水回收装置,混凝土废料则通过沙石分离装置的层层过滤,都可重新投入生产。

有趣的是,这些回收装置都是“中港人”根据实际生产经验,自己琢磨出来的。黄成槐还在厂房的顶棚设置了一个500立方米的雨水储存器,收集雨水用于生产。据他估算,仅这一项,一年可以节省10万元。

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新厂房里生产环节处处体现节约,但在公共层面,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漂亮的工作环境,黄成槐却不惜投入。这个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庞大厂区,全部换成锃亮的铝合金门窗,墙体粉刷摈弃涂料而使用油漆。最让人讶异的是,厂区食堂按照会所的标准进行装修。

  有人说,一个真正精明的企业家应该是会“计算”却不去“算计”。 黄成槐显然是。企业主的人格魅力、心胸度量往往决定企业的人心向背。

  一直以来,“中港”非常注重员工的待遇福利,队伍一直处于稳定状态。从3年前是150人扩增到现在400多人,老员工是稳定这支队伍的核心。去年年终,中港的分红是光灿灿的金条,按照在单位的年份,拿到不同的分量。单位一个老司机的妻子罹患癌症,公司带头捐款5万多。这不但感动了那些老员工们,更激励了那些新员工。

  虽然效益不错,但混凝土产业毕竟是大资金实打实的来往,光一趟水泥过来,走在路上的就是2000多万元的体量,难不成也有资金紧张的时候。但在涉及慈善捐助,造福一方的事情,黄成槐从来不吝付出。区里今年最近的一次捐款,中港拿出了10万。去年“中港”向慈善机构捐了100万。

  黄成槐看来,效益来自社会,就该回馈社会。每年过年,黄成槐都会到老家,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人送上600元大红包。他出资参与的龙湾状元亭,施粥供茶,成为温州的一个慈善地标。

  黄成槐是龙湾区青联副主席,去年又被选为新一届的区政协委员。在企业发展、资本运作上“长袖善舞”的黄成槐,在这个新的角色平台上,又会有什么样的展现呢?不禁期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